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登录
立即注册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connect_header_login_tip!
!header_login_tip!
登录
QQ登陆
微信登录
搜索
搜索
热搜:
川藏线
骑行北京
骑行攻略
骑行西藏
装备
新手
山地车
公路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路过网
骑行论坛
骑行论坛
骑行装备
骑行装备
骑行知识
骑行知识
骑行路线
骑行路线与攻略
自行车库
户外品牌
户外品牌
户外保险
户外保险
快捷导航
自行车装备
人身装备
自行车配件
山地车保养
骑行经验
骑行技巧
骑行健康
骑行安全
美利达
捷安特
喜德盛
ucc
大行
闪电
死飞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立即注册
路过网
»
骑行论坛
›
骑友交流
›
旅途故事
›
伦敦国家美术馆的镇店之宝——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 ...
推荐主题
藏友捡漏交流,全新老纸币拍卖平台-出售收
全新保真老版钱币拍卖平台,老纸币收藏爱好
上海微信开发公司:微信公众号定制开发能实
出售实名制手机卡交易平台,办理无限外呼不
上海小程序开发公司:专业小程序定制开发服
查询对方微信绑定手机号网站-通过QQ调查电
58同城兼职网上如何解决暂时找不到的困扰
夏天带你走进网赚教程的圈子
百度:神州北湖姜常宏,求扩散?!!
返回列表
查看:
139
|
回复:
0
伦敦国家美术馆的镇店之宝——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详解
[复制链接]
[view_bdseo_push]
苦行僧
当前离线
积分
92243
窥视卡
雷达卡
苦行僧
发表于 2020-4-26 10: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发布上一篇《威尔顿双联画》就被各方质疑——到底是真是假?!果然,伦敦的朋友从国家美术馆现场发来照片(见下图),外加一句:
“如果连它都外借了,我大英还展什么?!!!”
大概又是哪个新媒体为了卖衍生品搞出来的噱头?我愚昧地成了帮凶,不知道忽悠了多少朋友去打卡,深深地道歉。我自然不主张去看印刷品,既然开头写了个《威尔顿双联画》,反馈还不错,不如老老实实写一个伦敦国家美术馆系列,如果你计划去伦敦,一定不要错过它。
按照国家美术馆的陈列逻辑,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不该放作“第二篇”,它挂在美术馆的“塞恩斯伯里”侧翼,进门后,要穿过整个意大利文艺复兴展厅,才能看到它。要看一幅画是否是镇店之宝,基本上可以从这幅画前的人流量来判断,而《阿尔诺芬尼夫妇》的拥堵程度堪比卢浮宫的《蒙娜丽莎》,其艺术价值我很难抖清楚——老实说,《蒙娜丽莎》和《阿尔诺芬尼夫妇》都完全不是我喜欢的作品,但这幅画的各种趣味曾一度让我流连忘返,至今仍忍不住兴致盎然地来谈论它。
扬.凡艾克(Jan Van Eyck)生于
14世纪最后10年
,这一时期正值意大利一批艺术家着手创作新艺术,与中世纪的旧观念决裂。
在佛罗伦萨,马萨乔第一次在绘画史上应用了透视法,视角从平面发展到立体;多纳泰罗打破了哥特式平静、庄重的雕塑规则,创造出有生气、有运动感的《圣乔治》像。这就是文艺复兴的兴起。
《三位一体以及圣母、圣约翰和供养人》,马萨乔,约1425——1428年,湿壁画
《圣乔治》,多纳泰罗,约1415——1416年,佛罗伦萨圣米凯莱教堂
而扬.凡艾克出生在北方,现今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也可能是比利时的马萨坎,而后跟着画家哥哥胡伯特.凡艾克活跃于海牙、布鲁日,合称凡艾克兄弟。这一片北方被称作尼德兰地区,
扬.凡艾克就是早期尼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的奠基人
。
1415年——1432年,与马萨乔、多纳泰罗同时代,凡艾克兄弟创作了著名的根特祭坛画《神秘羔羊的颂赞》。
《神秘羔羊的赞颂》外部,凡艾克兄弟,1415——1432年,根特.辛特.巴夫大教堂
《神秘羔羊的赞颂》折翼打开内部
尽管南北方画风各异,但马萨乔和扬.凡艾克都在画面两侧表现了供养人及妻子,并在画中心应用了巨大的象征图像。但这幅祭坛画里,扬.凡艾克最令人震惊的艺术新观念体现在内翼的
亚当与夏娃
上。
《圣经》里说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后懂得了羞耻,扬.凡艾克的画中,尽管他们用无花果叶蔽体,但看上去依然是赤裸的,并且非常写实。而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大师们还没有完全抛弃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传统——把人体“理想化”。扬.凡艾克却对人体做了忠实的描绘,他必定是面对人体模特儿来画的。
“真实性”是扬.凡艾克对北方文艺复兴绘画最突出的贡献
。
“真实性”让扬.凡艾克获得巨大成就,尤其在肖像画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幅挂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的《阿尔诺芬尼夫妇》。
《阿尔诺芬尼夫妇》,扬.凡艾克,1434年
画的是谁?似乎画名“阿尔诺芬尼夫妇”很直接地给出了答案,然而,
在绘画史上这一直是一团疑云。
被命名为“阿尔诺芬尼夫妇”,是因为这幅画曾于1490年被赠予西班牙国王查尔斯五世的姑姑玛格丽特,在她的财产清单上能找到一个确切的文献纪录:一幅献给夫人的大幅画作中,一个叫阿尔诺芬尼的人和他的妻子在一个房间里。伦敦国家美术馆的专家认为此“阿尔诺芬尼”是乔瓦尼.阿尔诺芬尼,一个成功的布料商人,他于1400年出生在卢卡,后来将生意转移到布鲁日,并且与扬.凡艾克的赞助人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交往甚密。然而,一份来自勃艮第档案馆的文件否定了这一观点:乔瓦尼.阿尔诺芬尼和妻子的婚礼追溯回1447年,是这幅画完成13年后,扬.凡艾克去世6年后。所以,
伦敦国家美术馆在简介中,尽管命名为“乔瓦尼.阿尔诺芬尼夫妇”,却在乔瓦尼的名字后标注了一个问号
。
那究竟画的是谁?看画面正中央很明显的位置是画家的签名和日期,并非用画家常用的弗兰德语或法文,而是拉丁文,以很优雅的哥特手写体写成。其中“hic”可能是一个地点副词表示“这里”,但同时它也可能是一个人称代词表示“这个男人”,所以签名可以翻译为“扬.凡艾克在这里,1434年”,也可以翻译为“这个男人是扬.凡艾克,1434年”。
因此,在2010年,卢卡的一位学者马尔科.帕奥里宣称这幅画实际上是扬.凡艾克与妻子玛格丽特在孕育他们第一个孩子时的自画像。其实,早在150年前,伦敦国家美术馆馆长获得这幅画作时,也曾慎重地提出过这一观点。画中的年轻女士用左手抚摸腹部,乍看之下,似乎她是一位孕妇?
但拿同时期的绘画来对比研究,会发现这位女士的服饰和姿势是当时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和礼仪,并不一定暗示着怀孕和婴儿的到来 。
再看画面上这个男人:苍白、冷漠,几乎没有眉毛、胡茬、甚至令人怀疑那顶巨大的黑色草帽下,他完全秃顶。如果他是扬.凡艾克?对比一下同一展厅就在这幅画旁边的肖像画,被认为(但并不确定)它就是扬.凡艾克的自画像。像吗?
更有猜想说:”阿尔诺福“在弗兰德的民间传说里表示“妻子不贞的男人”,所以画中的绅士是个“无知的戴绿帽子的人”。
“画的是谁?”到底还是扑朔迷离
,语言学又来捣乱?
但这幅画被奉为世界级名画
,并不在于这些侦探小说式的疑点,而
在于它的整体构图
。文艺复兴早期,艺术家应用透视法还处于试验阶段,而
扬.凡艾克大胆地在画面的最景深、最中央处画了一面镜子,用这面镜子来反射视角上看不到的房间的另一面,构成了多重视角、多重观察点
,让观看者来感知一个真实世界的各个方面。
看镜子里的映像——阿尔诺芬尼夫妇的背影、窗外、室内以及场景外的人!如此引人入胜,在这幅画前,每个观众恨不得伸长了脖子凑在镜子前去看仔细。
最令人惊叹的当然是场景外的人!
还原一下场景,镜子应该正对着这间房间的门,“场景外的人”就应该是正要进门的来访者。有学者认为来访者很可能是菲利普公爵派遣的使者,来见证这场婚礼。可是再仔细一想,还原真实的场景,
镜子里
来访者的位置本该是扬.凡艾克自己
,本该是他拿着画笔、架着画板、面对房间内的场景在画画。
可是,画家并不在镜子里,连画面前方的狗也不在镜子里。
那么,画家在哪儿?
Again,扬.凡艾克说了“扬.凡艾克在这里,1434年”,
但
这句话用了过去式
,那么意思是1434年,扬.凡艾克曾经在这里。
而如今,也就是当下的我们,站在这幅画前,面对最景深、最中央的这面镜子,不偏不倚,看到镜子里的映像就是我们自己!
曾经与当下,画家与观众,
扬.凡艾克用这种构图把我们邀请进画中,来真实地感受房间中的一切。
我无法解释为什么狗的映像没有被画入镜中,这显然不太可能是善于打磨细节的扬.凡艾克的疏忽。这倒令我胡思乱想起伦勃朗早期的一幅画,前方的一条贵宾犬是在画作完成大概1年后再添加的。
《身着东方服饰的伦勃朗之画像》伦勃朗,1631年,巴黎小皇宫
《阿尔诺芬尼夫妇》的规格是59.5cm*82cm,扬.凡艾克在半平米的画面里如镜子般客观反应了整个房间、甚至房间外的真实世界。而房间里的每一件物品都被赋予了独立存在的意义,如亨利.福西林在《西方艺术》中写道扬.凡艾克“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每件事物都是不可替代的,即使是个配件或是无生命的物体都和人脸一样具有形貌特征。”
这面镜子的一周由10个珐琅浮雕装饰而成,每一个浮雕都是耶稣受难记的一个片段,它与悬挂在一旁的念珠,共同组成某种象征意义——教育年轻夫妇要对彼此忠诚。这样的
象征意义无处不在
:
这盏漂亮而复杂的吊灯有6个对称的弯臂呈辐射状伸展,带有各种花边,顶上是烛台,却只点燃了一支蜡烛,象征只对一个人忠诚。
画面的前景有一双木屐,还沾着泥,这是多么生动的生活中的一幕,它一定被人穿着走过泥泞的街道,回家时又被留在前门内,看男主人确实只穿着长袜,而没穿鞋。而这很可能也是一个教义:外面世界的污垢不能进入新房这个洁净的空间。
还有,代表忠诚的狗、一尘不染的床、昂贵的进口橘子、闺中女拖鞋……画面信息量太大,正如,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评价“如果我们想了解北方艺术的发展方式,就不能不赞赏凡.艾克那种无限的仔细和耐心。”
尽管啧啧赞叹,可我以现代人的目光去看,就很难喜欢上《阿尔诺芬尼夫妇》,觉得冰冷而无神。
但这幅画诞生在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的500多年前,用绘画反应现实世界的全部细节,它已经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这一成果离不开一种新材料的发明,即油画,扬.凡艾克也被称做“油画之父”。
在这之前,调制色粉的液体主要是蛋,叫做蛋胶画法,它干得很快,通常是1天,所以无法慢工出细活。扬.凡艾克使用油代替蛋,一个月都无法干透,画画便可以慢下来。油画更大的亮点在于可以画出高光,如这幅画里的吊灯很精确地体现出铜的光泽。
扬.凡艾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真实地再现了15世纪中产阶级的精致生活,无论是新主题、新材料,还是新技法,都是绘画史上革命性的突破。
大家好,我是罗二。美术展、博物馆……可以逛,可以品,可快,可慢,可欢喜、可无聊,全在个人兴趣。“大画西游”分享西方艺术史里的人和事,将画里画外的故事挑明了,把画看出趣味来。关注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艾克
,
阿尔诺
,
芬尼
,
夫妇
,
伦敦
生活圈制作
转载请说明出处,本文地址:
http://www.lugoo.net/thread-14160-1-1.html
相关帖子
•
伦敦市-加拿大安大略省伦敦市旅游指南
•
巨石阵-英国英格兰伦敦巨石阵旅游指南
•
香港团体旅游
•
港澳五日游报价
•
伦敦掀自行车革命:兴建自行车高速公路[图]
•
三十条世界顶级自行车道 你最想去哪儿骑?
•
巨石阵-英国英格兰伦敦巨石阵旅游指南
•
科学博物馆-英国英格兰伦敦科学博物馆旅游指南
•
摄政公园-英国英格兰伦敦摄政公园旅游指南
•
特拉法尔加广场-英国英格兰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旅游指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